视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视力网 首页 近视眼 查看内容

激光近视手术与夜视力

2016-5-1 17:15| 评论: 0

  早期激光手术后,欣喜于不用戴眼镜的同时,少数受术者晚上的视力变得较差,夜间活动大受影响,这些病例常会抱怨光晕、眩光、星状光芒及虹视等夜间视力的困扰,尤其是接受高度数矫正的人情况更是严重。

  对于眩光的产生,最初的解释是先天瞳孔较大的受术者,于黑暗时瞳孔大于治疗光区,光线由光区外进入眼睛,便会产生此种现象。

  可是研究显示,瞳孔的大小和这种现象的关系似有若无;统计结果却发现,矫正度数和这些夜视力症状的严重程度,有着正相关。随着前导波仪的发展,一个以前不为眼科医师熟悉的领域慢慢的开启了。

  前导波仪测量手术前后眼球高阶像差的变化,显示激光近视手术后会产生球面像差,矫正度数越高,产生的球面像差就越高。光线通过球面透镜中央会聚焦在较后方,通过越周边的光线会聚焦在越前方,称之为球面像差,这种现象会造成视力的干扰。

  人的角膜本来是一个凸球形非球面,激光手术后却变成扁球形非球面,造成大量的球面像差,夜间瞳孔较大时,大量的周边光线进入眼睛,就形成光晕等夜视力障碍。

  至于激光手术后为何形成扁球体非球面,有数个因素相互作用,主要是激光打在角膜中央及周边,其单位能量并不相等,因为角膜是有弧度的,愈往周边激光光愈成椭圆状,而且被角膜表面反射的比例也加大,距中心点4mm处的激光能量仅及中央之75%,因此周边切削相对减少,造成扁球体非球面形状。另一个理论是角膜中间受切削后,因生物力学的关系周边会变厚导致球面像差的产生。

  解决之道在于补偿周边减少的能量,同时将有效光圈尽量扩大,以前的大光斑激光不易扩大光区,因需在激光主机升高相当多能量,才能使一发激光的直径由5mm升至6mm,也无法补偿周边减少的能量;但小光斑激光可以软体控制,指挥激光往外多绕几圈即可。

  新一代的准分子激光多已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前导波优化软体,方法是计算手术产生的平均球面像差,补偿周边较少的激光量,在周边的地方做一个较密集的切削来抵消激光少打的能量进而抵消激光手术产生的像差,此方法只要修改控制发射的软体即可。

  而另一群以美国公司为主的激光机器,则采用所谓前导波导引的方式,需另购前导波仪,每次治疗并需额外缴一笔费用。前导波导引是测量个人的高阶像差,并计算手术产生的像差,试图一举去除手术像差及个人的所有高阶像差,但是至今为此,此法并无法完全去除高阶像差,顶多能减少生成的像差。

  检视同时有前导波导引和前导波优化两种方式的所有准分子激光平台均发现两者的差异不大,因此是否真需要花上大笔经费来使用前导波导引尚须斟酌。

  对球面像差的了解及解决此问题仪器及软体的进步,激光手术后夜视力困扰的情况已获得良好的解决,接下来尚待解决的还有因头部偏移,如下巴抬高或下压,脸部向左右侧转等造成的慧星像差,慧星像差产生的影响较小,目前靠医师小心调整受术者头部姿势,避免其产生,不久的将来也许有更先进能确定头部和眼位相关位置的仪器,使激光视力矫正的品质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保护视力 ( 湘ICP备12008462号-2 )

GMT+8, 2024-9-17 04:01 , Processed in 0.0661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视力网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